受傷的運動平面

AN(前向運動)
RE(後向運動)
LA(外向運動)
ME(內向運動)
IR(內旋)
ER(外旋)

(協調中心)→在深筋膜中的肌外筋膜上。
(融合中心)→位於軀幹的在融合線上,在四肢位於關節的支持帶上。 腱筋膜靠近關節的地方,位置更表淺。

什麼是CF(融合中心)?
兩個平面中的運動需要到有一個方向的動作去協調他們的運動。
cc(協調中心)點是完全固定的,因為它就是運動矢量匯聚的地方
cf(融合中心)點的位置有比較大的變動,因為它病沒有肌肉主導這些方向,cf(融合中心)針對的是動態的動作,有多個動作參與的疼痛。
比如:        AN(前向運動)
IR(內旋)          單一方向的運動
ME(內向運動)
胸大肌        AN-LA(前外向運動)
                    AN-ME(前內向運動)                 協調方向的運動      

只要在AN(前向運動)和LA(外向運動)之間的運動都是AN-LA的運動。
比如說在前外側肩關節運動的時候,AN(前向運動)就參與比較多佔90%,而LA佔10%的運動纖維。 如果在前外中間的話,就各佔50%。
肌筋膜單元的進化
生命的起源在水里,在水里的魚類第一個被掌握的運動平面是冠狀面,側屈是水生環境中最適合的運動方式。
腔腸動物(珊瑚蟲、水母)因為需要進食,所以進化出了矢狀面上的運動在水中通過肌上皮細胞的收縮進行移動。 它們整個身體呈一個內收/外展的運動模式,這有助於其在運動過程中過濾水分和獲取營養。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只需要冠狀面上的運動。

頭索動物亞門和圓口綱脊椎動物或海七鰓鰻屬動物是原生脊索動物,它們都有脊索或其他支撐連接結構。 它們依然以側屈為主要運動模式,但運動能力更強。
部分脊柱動物有了橫膈形成,將一側肌群分成兩部分,從而提高了側向運動的準確性。 同樣原理可見於身體各肌筋膜單元(單關節和雙關節纖維)的力學組合中。

有些的筋膜鏈比其他鏈更加深層,是因為進化的原因,同樣在cp(融合中心)上AN CP2是比較深的,ER CP2的比較淺。 這就是L1的進化。
L2的進化,發現一些比較大的肌群可以協同不同方向的運動,一些肌肉上有不同的cc點意味著控制不同方向的運動。
力是如何在筋膜中傳遞的?
AN(前向運動)在運動時並不會單純牽拉到RE(後向運動),而會影響到LA(外向運動)和ME(內向運動)上,而同時會激活(影響)到RE-  ME(後內向運動),RE-LA(後外向運動)方向的運動,這個是理論上的。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通過單一方向的動作來確定患者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有些時候IR(內旋)或ER(外旋)會有單一方向控制的肌肉是可以在人體上找到的,但大多數時候是同一塊肌肉參與不同方向的運動,而且在肢體處於任何位置的時候 都可以進行ER(外旋)或IR(內旋)的動作。  ER(外旋)或IR(內旋)在四肢上與RE-LA(後外向運動)或AN-ME(前內向運動)是處在同一個方向上的。
肌間隔是連接在骨頭上並不只是協調原動肌與拮抗肌的作用,而是協調不同平面之間的不同運動。 骨膜上有一些可以讓肌間隔融合的地方,但在軀幹上就沒有骨頭讓這種肌間隔附著,所以不同肌間隔會融合為一條白線。

和ER(外旋)並不在圖上,是因為無論在AN(前向運動)或LA(外向運動)、RE(後向運動)的方向上都可以完成IR或ER的運動,它們是融合在 裡面的。

Leave a Reply